刘邦是正经的读书人。
理由:1.《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通过考核,当上亭校长(秦朝是亭校长,汉朝是亭长,司马迁弄混了,所以班固这里也搞错了。)
2.《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
3.《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4.刘邦手下很多读书人:萧何、张良、陈平、叔孙通、郦食其、陆贾、张苍、随何、袁生、郑忠、刘交、浮丘伯等。其中叔孙通被后来称为儒宗,是孔子后代孔鲋的弟子,陆贾编纂了《新书》和《楚汉春秋》,他的四弟刘交是荀子门徒浮丘伯的弟子,疑似求学于稷下学宫。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手敕太子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刘邦不算一个正经的读书人,理由如下:
年少时厌学:刘邦年少时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向往无拘无束的游侠生活,甚至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对读书表现出明显的厌恶。
成年后务实:成年后的刘邦在沛县做泗水亭长,更注重实际事务和人际交往,对读书识字的兴趣不高,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形象相去甚远。
称帝后才觉悟:刘邦在登上皇位后,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找老师为自己补课,学习诗书知识。 醉红楼 发表于 2025-3-7 12:34
刘邦不算一个正经的读书人,理由如下:
年少时厌学:刘邦年少时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向往无拘无束的游侠 ...
刘邦确实讨厌读书,也经常不礼貌,不过这跟他是读书人且文化水平高是不矛盾的,他尿儒生帽子你可以理解为看不起书呆子,但是一遇到郦食其、张良、随何、陆贾这种真正有才的读书人他就会马上摄衣谢之,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尊重人才的。借用马援的评价“无可无不可”,刘邦就是遇到什么人摆出什么态度,跟什么人都说得上话,无可无不可 醉红楼 发表于 2025-3-7 12:34
刘邦不算一个正经的读书人,理由如下:
年少时厌学:刘邦年少时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向往无拘无束的游侠 ...
二年律令: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有(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其八体课太史,太史诵课,取最一人以为其县令史,殿者勿以为史。三岁壹并课,取最一人以为尚书卒史。
这是当时官吏考核的部分情况,可以看出刘邦一定是有充足的文化基础才能通过考核成为官吏并且立功升迁到亭校长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页:
[1]